謹以弔念基督城大教堂的心境,撰述本文!!

2011222日基督城再次遭劫,大地震毀損了大教堂的塔樓及部份建築主體,這座地標建築物未來是否重建,目前仍言之過早,也或許將被迫拆除,讓尚未看過此座教堂的讀者,終究緣堅一見,在此謹將「基督城大教堂」的歷史及其建築內外的特色撰文介紹如下,祈望讀者在觀其文意的同時,能與筆者共同緬懷這座著名古跡的過往.

前言:
很多觀光客在「基督城」以拜訪地標「基督城大教堂(Christchurch Cathedral)」為首要目標,不論照片及遊記都已著墨甚多,但對其歷史及其內、外部的介紹到鮮少見到,特別節錄介紹于下,希望對來拜訪的觀光客有所助益.

歷史:

「基督城」是在18567 月由「英國皇家憲章」特許在紐西蘭設立的第一個城市, 當時這座城市具遠見的創辦人,計畫將「坎特博利」建造成南半球最獨特及最好的文化區,希望在「艾芬河」邊大約一平方公里的範圍內,能建立一座集教育、 藝術、 科學、 政府、 宗教、 歷史和康樂活動為一體的政經中心,而「基督城大教堂」亦為該計劃的一部份.

1850
年新移民移入基督城的6年後,在當時「基督城」第一任主教「亨利.哈珀Henry Harper」大力推動興建大教堂的努力下,終於在1858會議上,獲居民同意修建教堂(參與會議的小鎮上成年男性只有 450); 「籌建委員會」決定採用「英國哥德式建築(English Gothic),並委請自始至終從未到過紐西蘭的建築師「喬治吉伯特斯科特(George Gilbert Scott)」設計,再請「斯俾曲理羅伯特(Speechley Robert)」負責現場監督.

14
年後1864年的一個雨天,在建築基地的沼澤地上終於堆起建教堂的基石,同時當地人民也熱烈慶祝這個姍姍來遲的開工典禮,不過很快的因資金缺乏而不得不停工10,直到1873年教會重新任命了一個新的駐地建築師「本傑明.芒特福雷(Benjamin Mountfort)」研擬重新開工, 「本傑明」為配合當時的需求,除了添加一些功能設計,並加入其自己的概念,設計中增加了鐘塔的觀賞臺、 西門廊、 洗禮盤、 講壇和彩繪玻璃,同時將建築風格改為「維多利亞(Victorian)」型式, 因此博得『坎特伯理建築之父(father of Canterbury architecture)』的美名.

17
年後的1881,大教堂的建築終於完工,「基督城」居民以合唱、音樂、 崇拜禮拜、敲鐘的方式來迎接慶祝活動;但當時仍然因經費不足,教堂只完成了主體設施,之後的23年間教堂仍繼續未完成的工程,一直到 1904 ,大教堂才算真正的完全完工;教堂全長60米、寬30,座東朝西,外觀似長方形,但從空中鳥瞰其中殿突出的三角型屋頂,恰好組構成一個十字架型式,正面左側有一座高63米的鐘塔,聖壇可容納1,000,前後共耗資64,000 英鎊.
 

建築物:
目前「基督城大教堂」已成為「基督城」的地標;最引人注目的除了石造教堂建築的本身外,就屬「玫瑰窗(The Rose Window)」及「高塔及塔尖(The Tower & Spire)」這兩部份.

(1). 「玫瑰窗(The Rose Window)-
窗戶建築在教堂西側墻面上方,也是教堂正門入口之上方,窗戶正面對著教堂前的廣場,雖然在廣場上就能清楚的見到這片玫瑰花瓣造型的「玫瑰窗」,但最佳的觀賞點卻是在教堂內部的「中殿區(nave) ;按這座「玫瑰窗」週邊的石雕造型,係由「基督教公會(Cathedral Guild)」提供,彩繪玻璃的部份係由「倫納德哈伯夫婦(Mr and Mrs Leonard Harper)」捐贈的,他們是紐西蘭第一位主教的兒子和兒媳, 玫瑰窗直徑 25 英尺(8), Mountfort 設計,一般而言由於當時製作「玫瑰窗」具有一定難度,因此凡是裝設有「玫瑰窗」的教堂,必然是有規劃的.

「玫瑰窗」中心圓部份裝飾有一隻小羊,表徵了「上帝的羔羊(The Agnus Dei)(天主教中耶穌是牧羊人,而信徒則是羊),10個三角型的石窗框將它包圍,十位天使手持豎琴等不同的樂器和捲軸,分畫于鑲嵌在10個三角石窗框內的彩繪玻璃上,外面圍繞了10個五瓣梅花造型的圖案,表徵了莊嚴的天堂,餘下的部份是以適宜的葉飾來粧點.

「伊莉莎白女皇二世」在1981 10 13 日感恩節當天,同時也是此教堂服務教會的百年紀念日當天,親自為此窗揭幕(2011613日為強震損毀).

(2). 「高塔及塔尖(The Tower & Spire)-
「基督城大教堂」的「高塔及塔尖」自1881年建築完成後,不斷有人登上塔頂觀景,但其中最著名的登塔者,就屬在19016 月來訪的「康沃爾公爵夫婦(Duke of Cornwall),他們在教堂中參加了「早禱」後, 特別登上塔頂的「觀賞臺」賞景,後來「康沃爾公爵」繼承了英國王位,其夫婦被稱為「喬治五世和瑪麗皇後(King George V and Queen Mary),自此以後更有成千上萬的人來此登頂,體會如果也能成為英國國王的心境.

在「基督城大教堂」內部北側墻塔下方(正門左手邊),設有一個大理石的「羅德紀念匾額(Rhodes Memorial),上面所刻的銘文為: "此塔係由「羅伯特希爾頓 羅德(Robert Heaton Rhodes)」所豎立,以紀念他的兄弟「喬治羅德(George Rhodes),而屋頂塔尖的部份則是由「喬治羅德」的子女在 1881年所豎立,以紀念其父母”;按「喬治」在 1847,「羅伯特 」在 1848 年抵達「基督城」,其家族比載來首批移民的「首四艘船」的移民還要早抵達「基督城」.

這座方型由青石為基、白石滾邊的鐘塔, 36 米如果再加上27 米高的屋頂尖頂部份,整座鐘樓共計 63 米,其中尖頂的頂部歷經三次地震損壞,上一次損傷是在 1901年中,當時為減輕重量,特別取走屋頂的石材,改以木框架及銅薄膜替代,這也是目前鐘塔頂部呈現綠色銅銹的主因(20107.1地震時雖幸未傷到鐘塔,但中殿東側有稍為受損, 但終不敵2011222日的強震,而告完全毀損).
原文載於: 背包客棧自助旅行論壇 http://www.backpackers.com.tw/forum/showthread.php?t=444878
(3). 「鑄鐘(Bell)-

「基督城大教堂敲鐘者協會(The Christ Church Cathedral Association of Bellringers)」在1880年向倫敦「拉伕堡(Loughborough)」的「約翰.泰勒公司(Messrs John Taylor & Co)」訂購了共7,000公斤重的10枚鑄鐘, 該公司在很短的時間內即交貨,使「基督城大教堂」的第一次的鐘聲,終於趕在 18819 月響起;該鐘一直到1975年移往「但尼丁」的「第一大教堂(The First Church)」前都忠誠且持續的工作著.

1970年代末期,由於懸挂鑄鐘的木架急迫必需更換,教堂決定仍請原鑄造公司重新鑄造13個重量較輕的新鑄鐘, 187811 8日共重約1,250公斤的13座新鑄鐘,送達大教堂,並於耶誕節敲響了這組新鐘的第一聲(13個敲鐘者,圍成圓圈各持連接鐘擺的長繩索,依序敲出不同的組曲).

CHC教堂內部介紹

(1).「西門廊 (The West Porch) -
入教堂正門後的「玄關」墻面有四塊壁刻,講述著「基督城」創建的故事,介紹「英國坎特博利協會(Canterbury Association in England)」指定「基督城」為該協會在紐西蘭的第一個城市外,另也列出了當時會員的姓名,這些姓氏已成為「基督城」街道命名的來源之一; 「玄關」中最特殊的是在前述四塊壁刻的下方接近地板的地方,有一塊長方型石刻板(The bench-mark),上面標示此板的海拔高度為 20.314 英尺,到目前為止仍有「基督城」的測量師和工程師在使用此標記,作為測量的基本根據.

(2).「許願燭臺 (The Votive Candle Stand) -
穿過教堂玄關進入殿堂後,在右側(南側)墻垣邊,設有類似倒扇型的燭臺,一根鐵柱由中央穿透,三個大小不同且開口朝上的半月型細鐵柱構築成的燭臺,鐵柱上端共設有7組蠟燭座;這個樹支狀的「許願燭臺」,帶表了猶太教和基督教共有符號「生命樹」.
原文載於: 背包客棧自助旅行論壇 http://www.backpackers.com.tw/forum/showthread.php?t=444878

(3).「管風琴 (The Organ Pipes) -
位於教堂中軸線東側「高祭臺」的左上方,原木色有3組向外伸出且長短不一的管風管, 下懸挂有旗幟,這琴是為紀念「艾迪斯和約翰.克里斯多夫.布拉德肖(Edith and John Christopher Bradshaw)」在教堂設立一百週年的禮物,按「布拉德肖先生」從事管風琴演奏及負責合唱團事務長達 35 .

(4).「太平洋禮拜堂 (Pacific Chapel) -
位於北門廊,原稱為「派特森小教堂(Patteson Chapel), 1971年為紀念的「美拉尼西亞(Melanesia)(南太平洋小島)第一個主教「派特森主教(Bishop Patteson)」殉難誕辰一百週年所設,係一般其他地區天主教堂所沒有的.

(5).「橡木的頌經臺 (The Oak Lectern) -
座落在中央通道右側(南側),由門口進入右邊第6根柱子前, 橡木製作的頌經臺上,置有著一尊「使徒約翰(John the Evangelist)」的「鷹形徽記」雕像(按聖經中提及了兩位約翰,一位是「施洗約翰」另一位即為「使徒約翰」), 「使徒約翰」是12使徒中最長壽者,他撰寫了「約翰一書、二書及三書」,同時他也是世界末日「啟示錄」的作者,此外在「達文西」所繪的「最後晚餐」中,坐在「耶穌」的左邊的就是「使徒約翰」,由於「達文西」將他畫的似乎有些女人味,故後世對他的身份頗多揣測.

(6).「高祭壇 (The High Altar) -
教堂最底(東側)是「祭壇」的所在,壇前設有一個石雕的「祭臺」,石頭來自「首摩斯山(Mount Somers)」的硬石(該山座落在Southern Alps山脈, Ashburtonm26英里), 「祭臺」中央放置一個十字架,兩邊各置燭臺一座.4個垂下的支撐描述了耶穌的受難,祭臺兩邊的木雕柱中各雕有3個在紐西蘭先驅教徒的雕像;祭壇地面鋪設的「考理松(kauri)」木板,則係由一座舊橋拆卸下來的.

「祭壇」後面的布幔係由「坎特博利刺繡協會(Canterbury Embroiderers' Guild),為紀念教堂百年紀念所捐贈,該布幔在光線照射下會顯現三個基督受難的十字架,整幅布幔係由刺繡工花了1,500 小時以上才製作完成.

(7). 壁飾-
在教堂內部北側墻面上裝飾有3塊長方型,由無數小磁磚鑲嵌而成的「壁飾」,其中最大的一塊,在其滾邊的裝飾圖案中出現了「納粹」的「十字標示」,此點常引起參觀者的不快,據教堂解釋該「十字標示」係代表「古十字架」的圖騰,而與「納粹」無關,在歐洲古老教堂中均可見到該標誌.

有關「基督城大教堂」的更多資訊,請參考本人作品「紐西蘭南島「基督城」的緬懷之旅

由於筆者係一個屬靈並不夠深的基督徒,文中有關教會事宜,如有誤植,惠請 見諒,更祈 不吝更正.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紐西蘭
    全站熱搜

    老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